現階段,對制造型企業尤其是壓縮機行業而言,產品創新仍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優質服務也需要附加在產品上。因此,不管壓縮機整機、機頭企業,還是相關配件企業,都在共同琢磨一件事——每年甚至每半年推出一至數款新品。新賣點可以是提高配置、性能更佳,也可以是配件集成、產品細分……總之,要不斷的創新。
眾所周知,中國制造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,尤其身處網絡數字化時代,有了新技術、新產品市面上很快就有模仿者出現,壓縮機行業也概莫能外。然而,模仿畢竟只是企業初級階段不得已之法,當技術越來越接近行業天花板,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嚴密,創新就成為必然的選擇。這不僅僅關乎企業形象,更在于可以通過創新提高競爭門檻,獲得可觀的利益。
當然,創新并非一路坦途,不少搞創新的壓縮機企業發覺,自己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產品,常常除了剛推上市時還有些反響外,很快就會陷入沉寂,市場接受度不高,投入產出比很低,久之,不由得對“創新”產生懷疑。事實上,這是對“創新”理解不深,急功近利的表現。
目前,盡管各家壓縮機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研發力量, 部分外資企業更是走在了行業前列。它們普遍擁有系統而完備的產品開發團隊,這個團隊既有立項部門,也有調研部門,最終還有執行部門。當樣機被研制出來后,首先進入測試環節,測試通過后再進行小批量生產和試用,然后根據用戶的真實反饋進行調整,最后才規模化生產,批量投入市場。
多年來,外資企業一直嚴格按照這種模式推進新品開發,盡管整套流程環節較多,開發周期較長,推高了研發成本,但是只要企業遵循“生產一代、研發一代、儲備一代”的技術思路,周期性循環,并不會造成新品上市遲滯。反而會因為經過了充分的技術論證與市場調研,產品質量更加可靠,故障率更低,更契合用戶需求,擁有了更長的市場生命周期,研發成本被大大攤薄。
反觀國內一些壓縮機企業,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過于追求短平快,既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,又缺乏詳盡的市場調研,測評數據也不全面。為了創新而創新,失敗就不足為奇。幸而,這些歷經外資品牌多年實踐檢驗的寶貴經驗,正在被部分優秀民營壓縮機企業迅速引進、消化和吸收,用來迭代自己的產品。
或許隨著經濟的發展,行業的進步,我們還可以探索出其它更優的產品研發創新模式,但在此之前,這套緊緊圍繞人才與資金展開的長周期研發流程,仍然是國內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壓縮機企業值得效仿的標桿。
(以上內容來源于壓縮機網,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)